主页 > 机床百科 > 我国自主研发的工业软件

我国自主研发的工业软件

一、我国自主研发的工业软件

我国自主研发的工业软件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一部分,工业软件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业软件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推动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工业软件的发展历程

我国工业软件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积累与探索。从最初的模仿外国软件,到逐步实现自主研发和创新,我国工业软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工业软件扮演着关键角色,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智能化生产。

工业软件的应用领域

我国自主研发的工业软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工业软件为企业提供了智能制造、设备监控、生产计划等全方位的解决方案。这些工业软件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助力企业走向智能化发展之路。

工业软件的未来展望

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深入发展,工业软件的应用前景不可限量。在未来,工业软件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为企业提供更精准、高效的生产方案。同时,工业软件将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打造智能工厂、智能供应链等全新模式,带领我国制造业走向智能化、高质量发展。

二、动车是不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啊,高铁是不是我国自主研发?

现在运行的动车都不是我国自主研发,是从

日本(CRH2系列,型号ABE)、

意大利(CRH5系列)、

加拿大(CRH1系列,这车很复杂,原型车在瑞典使用,但制造这车的公司是加拿大的)

买回来的,同时转让了技术。这些车是所谓的“动车”,时速为250km/h。

高铁无法称之为纯中国技术,但也无法完全称之为外国技术。

从德国买回来的就是高铁了,时速300km/h,定为CRH3系列,基本上是纯德国技术。但其发展型CRH380B是在CRH3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的产物。

从日本的CRH2基础上发展得来的高铁就不是纯日本技术了,纯日本技术的普通CRH2只能跑250km/h,但在这基础上自主创新的CRH2C可以跑350km/h。而其发展型CRH380A就更不是日本技术了,是自主创新的产物,尤其头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它身上,日系德系技术发生了融合并进一步发展。

温州出问题的是动车不是高铁,这都半年了还分不清动车和高铁有点说不过去啊。不妨看看腾讯网做的专题吧,《中国高铁真的抄袭了吗》

三、我国自主研发超薄玻璃厚度多少?

我国自主研发超薄玻璃厚度仅为0.12毫米,要知道一张 a 4纸的厚度,也才0.095毫米而已,如此优秀的厚薄程度,直接打破了世界纪录,日本都表示难以置信,就连美国也觉得不可思议。

四、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

一:中国“天眼”开启地外文明搜索。中国“天眼”,简称FAST。

二:天问一号的升空。2020年7月23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

三:嫦娥五号探月嫦娥。2020年11月24日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于2020年12月1日在月球表面着陆,于2021年12月27成功返回月球。

四: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

五: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

五、我国自主研发创造产品有哪些?

1、中国芯,由中国自主研发并生产制造的计算机处理芯片。实施“中国芯”工程,采用动态流水线结构,研发生产了一系列中国芯。

2、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3、永磁高铁,是由中国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简称南车电机)提供核心永磁电机,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简称株洲所)提供匹配应用系统,再交由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组装生产的新一代高速列车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的高铁列车。

4、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5、“海翼”,是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完全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下滑翔机。针对不同海上观测任务需求,“海翼”水下滑翔机已经发展形成最大作业深度从300米到7000米不等的系列水下滑翔机。

六、我国自主研发序列密码算法有哪些?

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常用的国产密码算法有以下几种:

SM1算法。该算法是由国家密码管理局编制的一种商用密码分组标准对称算法,分组长度和密钥长度均为128位,算法的安全保密强度及相关软硬件实现性能与AES算法相当,目前该算法尚未公开,仅以IP核的形式存在于芯片中。

SM2算法。该算法是一种基于ECC算法的非对称密钥算法,其加密强度为256位,其安全性与目前使用的RSA1024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SM3算法。该算法也叫密码杂凑算法,属于哈希(摘要)算法的一种,杂凑值为256位,和SM2算法一起被公布。

SM4算法。该算法为对称加密算法,随WAPI标准一起被公布,其加密强度为128位。

七、我国自主研发wlan标准是什么?

从无线安全、吞吐提高、可管理等方面对WLAN相关标准的发展进行如下分类:

 无线吞吐提高

从传统的11a/b/g发展到最新的11n标准,物理层最高吞吐从54Mbps提高到了600Mbps。

 实现无线安全

为了解决802.11标准中WEP等安全机制的缺陷,IEEE 802.11i工作组提出了802.11i标准。此外,中国制定了WAPI标准,目前正在申请成为国际标准。无论802.11i还是WAPI,都是为了保障用户无线数据的安全。802.11协议报文(管理报文)也是安全的重要环节,IEEE 802.11w工作组负责制定管理报文安全。

 提高无线可管理性

WLAN大规模部署、Voice over WLAN等需求对无线资源和无线终端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IEEE 成立了802.11k和802.11v工作组。此外,为了简化大量AP设备部署时的操作成本,IETF成立了CAPWAP工作组以制定相关标准。

八、2005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

答: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是c919,由中国商务飞机负责研制,本部在上海。

C919中型客机,全称COMACC919,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于2008年开始研制。C是China的首字母,也是中国商飞英文缩写COMAC的首字母,第一个“9”的寓意是天长地久,“19”代表的是中国首型中型客机最大载客量为190座。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座级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于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飞,截至2018年2月26日累计获28家客户815架订单。

2018年6月2日,海航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称海航集团计划逐步引进200架C919大型客机和100架ARJ21新支线客机。

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C919国产大飞机进行全球首次动态展示。

九、中国自主研发高端数控机床实现突破,这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在制造业领域,日本和德国依旧是一路领先的领跑者,特别是工业之母—机床。夸张一点的说,没有机床就没有航母、高铁甚至是战斗机。 机床,是指制造机器的机器,亦称工作母机或工具机。机床的上游包括钢铁、铸造职业,下游则关乎着汽车、铁路、风电、核电、船只制作、航空运输以及国防军工业。 如果说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根底和命脉,那机床则是制造业的重中之重。我国的机床行业最早就在夹缝中艰难前行。

国产机床18罗汉

我国的工业起步晚、技能落后,并且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境况之下开始的,机床行业也不例外。

1958年,在前苏联的帮助之下,我国研制出了第一台数控机床,从此开端数控机床之路。到了六十年代,欧美对我国进行技能封锁,前苏联也停止了对我国的帮助,机床行业就自立更生,开展出18家骨干企业,也就是后来的机床职业“十八罗汉”,

包括济南第二机床厂、上海机床厂、重庆机床厂、南京机床厂、无锡机床厂、武汉重型机床厂、长沙机床厂、天津第一机床厂、昆明机床厂等。这18家企业默默地支撑着我国整制造业的发展。到了1965年年末,这些企业累计制造的高精度精细机床种类已经达到26种。

外国人在中国市场瓜分蛋糕

改革开放以后,先进的技能和机床流入我国,受外来技能的冲击,原本落后的机床技能现已不能满足出产需要。十八家企业经历了破产、吞并、重组,外资企业纷纷在我国建厂,民营机床企业也正式进入商场。

事实上,虽然这些机床强国在我国赚得盆满钵满,但是真正的中心技术,却并没有出口到我国。举个例子,用于加工哈勃太空望远镜镜面的超精细机床,1990年就制作出来了,可是20年后我们还在苦苦探索。再比如,操控器。操控器是数控机床的核心,相当于电脑的CPU,是制作数控机床的关键技能。可是截止到现在,以日本FANUC和德国SIEMENS为首的操控器巨头产品垄断了80%以上的市场,给我国相关产业的进口,带来不小的冲击。

日本人曾经说,“没有日本的机床,我国的汽车工业将寸步难行。我国对于日本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加强而不会越来越弱。”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就意味着,日本的工业越来越有能力操控我国的工业。尽管这话听起来有点不讨喜,但是我国在部分工业领域的弱项却是不争的事实。

夹缝中生存的中国机床产业

我国机床企业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不仅高端机床和技能被约束进口,并且中国本土厂商也在被外来企业不断蚕食。

在我国的高端机床市场,FANUC、MAZAK、大隈、牧野,DMG、哈默,哈斯这样的国际一线机械出产企业,凭借着尖端的技能和高超的品质牢牢把控着主导地位。而在“第二军团”,台湾的丽驰、友嘉、东台、台中精机等设备又成为大陆企业比较强劲的竞争对手。一部分的国产企业由于短少技能,只能沦为最低端机床的出产商,机床价格低廉、品质规范化办理方面差、故障率高,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仅仅代装组装机床,用户需要自行购买光机、数控系统、丝杆、刀库等部件。

核心技能的缺失,让我们成为困兽

这些问题的呈现,正是由于机床行业在中心技能上仍然受制于人,只能凭借着相对低廉的价格来吸引用户。

尽管国内也有很多企业自行研发数控系统,但是在稳定性、兼容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还是与国外先进的机床制造厂商有一定差距。而在根底材料科学、工艺、规划上的距离,则使国产机床的丝杠、导轨、伺服电机、力矩电机、电主轴、编码器,这些首要功能部件大部分还首要依赖于国外产品。

一位知名国产机床企业的负责人曾经这样说道,“高端机床制造技能,咱们与德国、日本的距离有15到20年。”国外机床能够24小时不停机,国产设备未必都能达到;国外机床1秒能够加工1个零件,国产设备可能要1.5秒。尽管这几年国内企业也开始做高端机床的集成,但中心技能如数控系统首要还是把握在德国、日本等少数企业手里。”

未来,依旧可期

当然,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目前,国内有很多优秀的机床企业,仍然在不断努力进步中。

当今社会,相较于金融、地产、互联网等热门职业,制造业归于一个冷门职业,机床更是冷门中的“冷门”。但即使这样,仍有大批的人士坚守在机床职业,坚持为我国的机床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尽管咱们的机床技能远不如工业大国,可是未来,我们还是有希望的。

让我们共同为中国机床行业的未来,加油奋斗!

十、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程控交换机?

1991年12月,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HJD04研制成功,由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和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普天集团)联合开发。